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古钟魂
2023-01-17 10:56:28 2538浏览 作者:韦修培 杨定枢
分类
文学新作



桅峰山下北门坡,百年老校路坎坷。

一尊古钟敲多年,送走学子何其多?

——题记

桅峰山麓下百年老校安龙一中的校园内,曾有两棵冬青树架着一个用重型汽车钢盆做成的大钟,这车子钢盆何时被驾上用作学校“钟声”?敲钟人换了几波?我不得而知。在我就读安龙一中时,那钟早也被敲钟人敲得铮亮!世事变迁,如今逐渐远去了古钟铮名都化作安龙一中教育的一段历史,无论是那百年沧桑,还是那曾有的荣光,敲出的声音是那样的响当当。于是乎!忆景深情,漏字拙句一打油诗:

仰望鸣钟处,两树驾古钟。

老翁举铁锤,响彻校园中。

忆往昔,当雄踞在安龙老城与新城交界处的钟鼓楼被战火焚毁后,安龙人民逢年过节或是紧急火情,再也听不到“安龙有座钟鼓楼,半截擩在云里头”鼓楼上的钟声了。还好,百年老校的安龙一中校园内教学钟声还在响个不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安龙一中的我,课余时间到两颗驾钟树下与纳凉的敲钟老伯闲聊,得知钟声就是命令的文化内涵,其“命令”是特别有深意:

预备钟声是:——铛铛——铛铛……(意为:预——预备!预——预备……

正式上课钟声是:铛铛——铛铛……(意为:上课——上课!……

下课钟声是:————……(意为:停——停——停!……

集合钟声是:铛铛铛铛……(意为:急急急急!……

这耳熟能详的钟声响起,眼前就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安龙莘莘学子,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哎!还记得那最后一次的钟响?是结束还是开始?记不清是哪一年了那钟声,最后一次被敲响是最后一次吗?钟不知道,敲钟人也不知道。当然,在那次以后,钟知道了,敲钟人也知道了。清脆连贯的电铃声取代了那富有节奏和情感的古钟响。电铃声虽然是智能操作,清脆连贯,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那浑的、富有节奏的敲钟铛铛。那钟音,好似敲钟老人一声声诉说着安龙一中那厚重的百年历史,诉说着安龙一中成长起来带着传奇的艰辛历程;在荷都古城聆听钟声,就是回荡在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阔,深邃而超脱。一路风雨,坚持不懈敲钟人准时准点操作,令人钦佩,这就是那不屈的奋斗精神体现。

时过境迁,某一深秋清晨,满地落叶在通往原安龙一中的老路上,一位老人,挥舞着那用竹条捆扎而成的大扫帚,——唰唰齐唰唰!一次又一次地随着那稳重的步伐,有序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行。走近细看,似曾相识。明白了,是那曾经的敲钟人,他把手中的锤子换成了大扫帚还是那节奏,那曾经心中前行的步伐,化成了今天另外一个神态,还是那么自信,那么坚定,那么沉稳。

即便百年一中由东西迁,古钟变成了电铃,钟锤变成了扫帚,但“钟魂”还是“忠魂”。远去的古钟声送走了无数个晨钟暮鼓,表达了时光流逝。迁徙后的电铃声也同样警醒安龙一中人时不我待,守正笃行,久久为功。

安龙一中一路走来,一直以“厚德,勤学,创新”为校训,有效地实施“传承历史文明,勤学务实育才”为办学特色,是“诚”校魂及钟魂赓续着兴义府城的加油文化!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