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境内许多布依族寨子都立有告白类的石刻文 书,有的至今保存完好,有的虽残缺且字迹漫漶但仍可辨 认。这些尚存碑刻是研究布依族社会治理的极好资料,具 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布依族石刻文书置于地方史的背景下, 可以看到官 府治理之不递,又补寨贤治理的不足, 由此可窥整个布依 族社会与地域视角关联。
布依族碑刻相似于乡规民约,是民间法条文书, 以透 显布依族社会的自治治理, 订立苛刻的规矩并勒石示民, 是布依族人对既有秩序的守卫及对外来者的防范。寨民 自己一概遵守这些规矩,但因外来者的存在,这些规矩得 以强调,寨民也变得更富凝聚力。也有颂地方为布依族人 作贡献的贤者德政的。
布依族石刻文书多立于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文字 明白简洁,没有华丽词藻,妇人孩童皆可知道。
现略举几通具有典型意义的布依族石刻文书, 按立 碑先后排序,以飨读者。
记界公碑。清嘉庆三年(1798)佚名撰文。是碑记载寨人放牛山地界事。清嘉庆初年,社会动荡,恐放牛山被他人 侵占,故立碑为记。内容主要记叙该寨迁徙情况,最后落业 纳兰,置有放牛荒山,公有恒产并将坐落地名及界定界内之耕地、放牧、柴薪范围记明,让后人有可凭放牛进箐。是 研究布依族社会经济公有产业保管的历史资料 。碑在今龙广纳兰。
永定章程碑。清嘉庆四年(1799)程卓梁撰文。布依族人民起义的诱因之一是赋税奇重,兴义知府程卓梁检讨暴政,是碑规定该地所纳粮数量 ,禁止差役下乡勒索,禁止赌博。此执照发给新归岜皓亭晓谕,按永定章程,遵照向例 历年上纳正额条银三十三两零五分,差役陋规永行,恣事 毋违 ,木卯(系指 24 小时)权赌棍者和该寨约头窝赌之家 一并指名送官 。是研究嘉庆二年(1797)农民起义封建官吏吸取教训采取怀柔政策和布依族社会"寨老"制社会组织的参考资料。碑在今万峰湖纳赖。
洞洒寨公议碑(左)
洞洒寨公议碑。清道光十四年(1834)黄阿里、危成撰文。是碑完粮保护禾苗御盗。板江寨黄阿里、危成鉴于地方不宁,动议立乡规民约互相约束。纳粮完税,禁止牛马践 踏禾苗,防贼御盗,清欠债务。是研究布依族社会"议榔" 制社会组织制定乡规民约维护社会稳定的参考资料。碑 在今栖凤幺塘。
禁赌息盗碑。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佚名撰文。是碑讲述为赌乃盗之根源。 甲午年(1834)不法之徒,进寨先赌后盗,扰乱乡邻,故禁赌息盗勒石昭垂。山水灵英立村安社生人和顺,寨民惟知耕读性佛,近来赌习猖獗.一不遂意为盗无疑,必除之而绝隐患。是了解布依族村社和谐的参考资料。碑在今德卧田坝。
阿能寨公议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佚名撰文。是 碑叙述保护山林。经寨老商请民众议定共同关心事项勒 石记载。经公议达成共识,一议禁止赌博,一议防匪防盗, 一议保护山林,一议不准牛马践踏庄稼;指示路径通达。 是稳定村寨社会平安的约定。有史料价值。碑在今平乐阿能。
条规禁止。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佚名撰,约束寨民行为。是碑记述古寨根源及其共同遵守寨约。首先 记述该寨古称阿足寨,经众议定共列十条:略为禁止砍 伐林木,禁止烧山,禁止牛马践踏庄稼,禁止不法之徒 进寨赌盗等.若有违禁者罚席。碑在今龙广镇纳万村柘 仑组。
板哪寨协力同心规碑。清咸丰二年(1852)佚名撰文。 是碑开宗明义.民为先.食为务农. 田同井.守望相助.罚条随 后。庶不忘以农田同井守望相助之古道.勒石为记。叙述板 哪一寨人家屡遭烟火及恶匪掳掠,粮食被偷被抢,发现时 鸣锣呼应,罚条共八款。是研究布依族协防群治维护治安 的参考资料。
科立公议碑。清咸丰年间。是碑谨戒在井中浆洗衣物。因感水源短缺,特设立严禁毋为特示。公议四不准:堰塘之水不许乱戽,不许挖开放水,必须饮用井水.不许担田中水吃.违者罚钱充公,不许牛马在井中饮水,发现同盟违禁者罚钱一千二百文。是了解布依族饮水文明的资料。碑在今龙广科立。
阿能寨谨白碑。清咸丰九年(1859)。地方社会动荡人心不古,议定公约谨白。保护水源.严禁窝赌.协同防盗.不许砍伐山林。是布依族对水的崇敬,确保饮用水清洁卫生.保障民众身体健康 ,也是《阿能公议碑》义理的再次重申 ,有史料价值。是碑在今平乐阿能。
执照 ·公议碑。执照清同治十三年(1874);公议碑光绪十二年(1884)撰文。是碑为颁发田亩丁粮征额和禁革陋规。贵州通省善后总局清查买卖土地定章程,征收地丁钱粮颁发执照.十年后以此为据订立规章。碑之三面为执照,叙贵州通省善后总局刊发田亩丁粮, 因买卖土地混乱,清查后酌定章程,若有隐匿者将田土充公;各户据实具报有司(官府),核对属实填照接领,照章计缴地丁钱粮,三年后才允许土地买卖,否则查出充公;不许地方官吏借端需索.查明追究并附录41花户及缴纳数额。公议碑内容有七议,不准随意扩路拓沟,管理之鱼塘不得混乱,买断的田地永不回复, 民众纠纷先报头人父老, 不准捏造告官,严防内外勾结为盗,订婚年龄二十五岁不能迎接为室,娘家另嫁等。是研究布依族社会契约经济和革新三从四德婚姻陈规的参考资料。是碑在今坡脚 八坎 ,添喜桥碑 。 约清同治年间(1862一 1874)王朝林撰文。是碑善愿修桥事。石阶路贯通但遇小溪涨水行人不便,石桥建成民众大喜,故以"添喜桥"名之。兴修路桥万代不朽,诚为义人善向寨首王朝林三兄弟倡议众人捐款,老者增寿子孙荣昌,并胪列捐米人名及其数量。是布依族修桥铺路方便交通的善行资料。碑在今坡脚乐欢。
洞洒得胜碑 。清光绪十二年(1886)时任云贵总督岑毓英所颁。盖因幺塘洞洒人管理西路续备军前营副将衔游击韦云秀,阻击广西游匪窜扰兴义府亲辖境(今安龙) 有功,是碑为韦云秀记功事,激励地方人士维护治安形势 勒石褒扬。碑在今幺塘洞洒。
树唐桥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召培撰文。是碑记述韦树唐倡修其桥以人名名桥。逢场期,行人行走木桥常有溺水者众,故建石桥于鲁沟河之上游,郡人副拔贡生景召培撰文记其事。行走木桥屡有陷溺.塾师刘子安劝其地方士绅韦树唐襄义举 ,戊戌(1898)十月寨民二百七十八人乐捐 ,庚子(1900)三月工将竣而忽桥坠 ,时捐资告罄难予为继, 韦树唐一人以自家米支工匠工费和日食.惟是年米贵如珠,桥始建成。是颂扬贤者的佳文史料。碑在今戈塘鲁沟。
敕封司主岑官讳光裕神位碑。刘宗汉撰文。是碑为供 奉土官碑。土司辖地民众为土官死后建祠立碑。岑光裕乃 土知州岑峰之子,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其父被民三郎兄弟杀害,光裕请贵州巡抚派兵征讨又袭土官职,众民称豪杰死后筑宅祭祀。道光年间(1821-1850)寨长韦正兴等修宝宅享祭,后于民国8 年(1919)重修并立碑记其事。是研究红水河流域土司制度的参考资料。碑在今戈塘鲁沟。
袁廷泰德政碑。民国 24 年(1935),王永锡撰文。是碑彰显袁廷泰捐资民族教育盛德高行。布依族聚居之地 ,文教不开,得到袁廷泰资助学校渐兴.校董王永锡亲撰文记其事。坛罐窑(今永和)为黔地毗邻桂境边陲之地,山深箐密交通不便.文化低落.教育经费维艰.屡兴屡仆,袁廷泰有见于此. 慨然捐出附校私产百亩良田作操场建校舍用地. 学校始克复兴。是权绅重视布依族地方教育的典范,有教育史料价值。是碑在今万峰湖永和。
王子浚德政碑。民国 25 年(1936),王仁长撰文,贺 文奎缮文。是碑刻石颂扬王子浚挽地方教育颓风德政。 时任校长王仁长.倍感王子浚苦心兴办地方教育.特撰 文勒石志之。学校惨淡经营.卒业之士渐众,戊辰(1929) 之变子.浚避祸粤地,无人懂其校.遂成荒墟,辛(1942)返故里.振兴教育师生济济一堂.弦诵不绝。是地方绅士以教育为己任,有教育史料价值。碑在今万峰湖永和。
龙头山神位碑 (又名祭祀田碑)。 民国 38 年(1949), 佚名撰文。是碑记祭祀龙山神祭田事。祭祀田租谷及税额,恐后无凭,特建此碑,世代子孙有根据。在前祭祀山神,每户摊派因贫富不一,真感困难。余仕祥邀余、陈、陆 三姓捐款购置祭祀田,将租谷出售备物,祭祀龙头大山神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