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会在安龙半山亭遇到张之洞。
不是在他的老家河北南皮,见到15岁的解元;不是在京试中见到探花。
不是在四川或湖北,见到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的学政。
不是在谅山,见到督战中法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两广总督。
不是在武汉,见到创办汉冶萍公司,开创近代中国实业的湖广总督。
不是在山西,见到惩治官场腐败的巡抚。
不是在京师,见到倡导洋务运动,督办京汉铁路,奏准废除科举的军机大臣。
真没想到,会在安龙半山亭遇到张之洞。
这是在黔西南的安龙县啊,160多年前这是兴义府城。
当地友人告知:没错,这正是他童年成长的地方。
4岁时,他就跟当兴义知府的父亲来到安龙,在这度过11年的时光。
那时,张知府为他倡建的安龙招堤半山亭竣工而大宴宾客,正是11岁的张之洞,即席写下了震惊四座的《半山亭记》。
我看见,《半山亭记》就刻在亭侧的石碑上。
看见这位才思敏捷,文采飘逸的神童,正在吟江山之雄胜,咏风光之秀丽,颂知府之政绩,发“与民同乐”之情怀。
让我跟着他凭栏远眺,得见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一眼看尽春、夏、秋、冬,朝、暮、晴、雨的胜景。
让我跟着他的思绪,同自然,同鸟兽,同宾客,同百姓一起快乐,领略他和他的知府父亲为什么而快乐的心情。
我为一位11岁的小童,舒展的文风,浓重的笔墨,华丽的文采,酣畅的表达,而惊喜万状。
我为一颗幼小的心灵,从小立志,为百姓办好事,为国家多贡献,为后来干一番大事业打下了基础,而赞叹不已。
在半山亭,我听见他在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是的,半山亭之名扬天下,不仅是因了风景,更是因了张之洞!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