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牛耕故事话乡愁
2022-07-15 08:14:02 2395浏览 作者:韦修培
审核:赵历海
分类
文学新作

 

 

   冬去春来燕回头,草长莺飞现耕牛。

   晨雾惹来露沾巾,夕阳送走汗水流。

   一分辛耘一亩田,十里播种十里收。

   人生自古谁无死,牵得犁耙写春秋。

盛夏傍晚,静坐常思自己过时,翻阅手机偶然发现这一打油诗《咏牛》,是对牛耕文化的真实写照,又让我浮想联翩,闲时话牛耕,流连忘返。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农耕机械生产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历时两千多年的牛耕生产已伴随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而逐渐消失。闲暇之余我在安龙走基层,访谈农民朋友,梳理记忆里昔日牛耕文化,记录着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牛耕劳作方式,讲述牛耕故事里的乡愁。

出生于农村70后的我们,对牛耕劳作已是耳濡目染,年幼时就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骑着牛儿放伙牛(牛群)难以忘怀的经历。曾有无需买门票,就能站在高处观牯子(雄性)牛打架分享热闹。年幼放浪不羁的我们,还故意用镰刀将自家的牛角削锋利后,再让牛儿上战场;也曾有偶尔自家牛儿去偷吃庄稼,自己深怕主人发现,却悄悄把牛儿赶走的“侥幸”;若同龄伙伴中有不遵守放牛时间,私自赶牛回家早退的会被我们调侃唱道:“放牛娃儿眼睛尖,看见屋头冒炊烟。抓紧把牛赶回去,你妈干你几梢鞭”。曾记得,到了十二三岁猎奇的心理偷偷去学了点牛耕技术,不小心操作不当还把犁耙搞报废,被父亲狠狠的批斗。我中学时代16岁时的“农忙假”,还亲自操起犁耙体验一周的牛耕活,即使泥巴裹满了裤腿,汗水湿透了衣背,累!但快乐着。时过境迁,这一切都已尘封在记忆里。

在安龙境内耕作土地的方法如出一辙、大同小异。若秋有闲田土地,都不会让其成为板田板地(没有经过翻犁过的田地)过冬,均要先用耕牛翻犁一遍,是旱地,来年用耕牛轻松再操动一遍就可种庄稼了。耕种水田就比耕种旱地麻烦多了,除了年前的翻犁一遍,到春来水涨犁耙响的时节,所有水田都要经过“三犁三耙”这些程序,以力争兑现农村种庄稼谚语中讲到的“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土地耕得深,瘦土出黄金”的要求。这些也印证农村山歌里唱道:“山歌好唱口难开,稻米好吃田难办。”耕种庄稼的不易。相反,耕种庄稼时,你若偷工减料哄田地,田地就要哄肚皮。

过去,在农村耕牛必不可少,一家人要是没有耕牛,将影响家人的生产生活。农忙季节,抢水打田时若你去借用耕牛,好比“大年三十夜借砧板,家家都在用”,于是有谚语:“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庄稼无头牛,小命在高头”。农忙时节大多数人家照料耕牛都比较好,有谚语云:“要想牛儿走得好,天天都得加夜草”“房无基础不稳,牛无夜草不肥”,养得膘肥体壮的牛儿才是耕种田地孺子牛。几个农夫在一起聊牛时,彼此会炫耀:“我家牛儿皮发红、毛发亮,上山吃草像镰刀割,下河吃水像瓢瓜舀,吃口好狠!”可见耕牛在农民家庭中的重要性。“娶妻要看老丈母,选牛要叉角牯”。懂牛的农民朋友筛选耕牛方法很重要,其中有要诀是:看全身,定大体。上看一身皮,下看四脚蹄。前蹄离一掌,只听犁耙响。后脚直如箭,快步不用鞭!这一定是好耕牛。主人为此也可以显摆,牛儿也得意地嗷嗷叫!于是就有一农耕文化人借用《耕牛自嘲诗》诵读道:

寒来暑往度春秋,五谷丰登不记酬。

栏里住过臭老九,如此称俺也风流。

在安龙境内农村对牛的称呼都别有风趣,牛的种类很多,但常见耕牛的种类主要有黄牛和水牛,黄牛天气再热他都不会去滚水(泡水)消热,顶多阴凉处乘个凉;水牛要是见水就会争先恐后去滚水消热。雄性黄牛叫“黄牯”,雄性水牛叫“水牯”,雌性黄牛叫“黄母牛”,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雌性水牛叫“水砂”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探访了几位农民朋友他们也说不出个缘由。更有趣的是体格健壮、生性好斗的牯子牛,人们称它叫“青毛牯”;头上两只角摆开的叫“叉角牯”;个头不大,长得圆润且争强好斗的叫“草包牯”或者“包包牯”。为了更好驾驭耕牛,牛儿长到一岁左右,就要像举行成人礼一样给牛儿打鼻孔、穿鼻线,目的是要“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到一岁半左右就要把牛儿训导成耕牛。牯子牛长到两岁左右,就要找兽医师傅把它给缮(阉割)了,否则好斗和贪色使得它不怎么长膘,不利于做耕牛或者需要时的转售。

会牛耕的农耕人更少不了要懂得牛耕令,懂得牛耕令才能很好地驾驭耕牛。安龙境内常用的牛耕令有:前进“去!”(走),加快速度“嗐!”,倒退“嗦!”,右转“呗!”,左转“丢!”,停下“哇!”,牛踩了牵犁绳子,提示牛把脚提一下叫“就!”。这些约定俗成的牛耕令,是牛耕人与耕牛最简单沟通语言。特别安龙的牛耕人如若是从册亨、望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购买来的耕牛,要得从新训导,否则牛儿听不懂汉语言,就很难驾驭啰!有的人在耕犁时,喜欢操弄牛梢鞭对牛儿抽个不停,已使加快耕犁速度。偶遇一耕牛高手站在田坎上呵斥道:“噫,不要这样嘛!要不是你去前面拉犁试一把。” 耕牛高手耕田地时是不用牛梢鞭的,甚至不用牵牛绳,操弄起来照样很娴熟。

如今,伴随着农耕机械生产的出现与普及,几千年来的畎亩(quǎn mǔ)之勤的耕牛,已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逐渐退出耕种的历史舞台。昔日的“畎亩之勤”的耕牛如今又变成“餐桌之牺”。不说00后的城里人,就是农村年轻人很少看到牛耕了,更无法体会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闲自得。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一群“低头族”对着手机偶尔的傻笑,有甚者不理解“吃饭不知牛辛苦”的内涵!

即便农耕机械生产取代了牛耕,但我们的牛耕文化和牛耕精神不能丢。实施和衔接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孺子牛根植农村情怀,拓荒牛犁出美丽春天,老黄牛耕耘新沃土的“三牛精神”。留住乡愁,筑梦想,一犁春色梦新张;砥砺前行,有干劲,冲天干劲向朝阳!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