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忆苦思甜话“吃肉”
2022-06-19 09:08:03 2012浏览 作者:韦修培 责任编辑:赵历海
分类
文学新作

“天干容易过,吃食要均匀”。这是孩提时父亲教育我不要铺张浪费、学会过日子经常讲的一农村金句,如今常勾起我对那段物资匮乏年月的回忆。

年幼时,母亲不幸患病仙逝,我兄弟俩只好与父亲相依为命,淳朴的父亲用勤劳的双手维持着拮据的家庭。上世纪80年代,一年到头能吃上几顿肉朒朒(gǎgǎ)都记得清楚。偶尔父亲赶乡场天从集市买来两三斤肥肉炼油,我会情不自禁守候在柴火灶头,闻着那扑鼻清香的肉味,按捺不住即将冒出的清口水,又“咕咚”地吞了回去,好想趁父亲不注意时偷吃一块。当天晚饭父亲看我吃肉狼吞虎咽,我又自个享受着贪婪吃肉的样子,他笑着说道:“注意,别噎着,吃少养命,吃多害病!”“吃饱了,就留着下一顿吃”“天干容易过,吃食要均匀”等淳朴的温馨提示至今还镌刻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

忆往昔,那年月要吃上一顿肉,简直是一种奢望,就连吃油都是有上顿没下顿的。那时的小孩最盼望的是逢年过节,因为“过年”才能有吃肉。要么盼望的是亲戚家有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酒席,即便自己不能前往“吃酒”(参与红白喜事),父亲也会去把“吃酒”的杂包(办酒席的菜肴每一样一点混装,用芭蕉芋叶、玉米壳或其它植物叶做成的包裹)带回来给我弟兄俩过把肉瘾,让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小孩盼过年,大人愁没钱”。曾记得,我11岁那年,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在备年货,因为没钱,父亲也着急,并纳闷地在咱家大门口“咕嘟、咕嘟、咕嘟……”地抽着水烟筒,看出两鬓花白的父亲也是一筹莫展。我仿佛又听见父亲在跟我哥哥谈到:“前段时间给你弟弟医病,今年连买肉过年的钱都没有了”。哥哥在那里也一言不发,我悄悄跑到无人的墙角偷偷拭着眼泪。这时,寨子里经常赶马车跑运输的杨伯来到我家,找父亲说:“有一桩活,敲石砂卖给兴隆街上王家,用作修建房屋混泥土浇板材料,每立方12元,其中6元是我的运输费”,父亲没有讨价还价,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俩兄弟跟着父亲扛着锄头、铁锹、锤子到寨子山湾里取石敲砂,为了大年三十夜有肉吃,我干得很是卖劲。三天下来,父亲看着我双手全起了死血泡,心疼地喊着我的乳名:“元春,干苦活不容易,读书要认真喽!”我默不作声。不管怎样,一家人总算还是挣到65元的年货钱,有钱买肉了,要不是那年的三十夜锅儿差点当钟打哦!

那年月,在农村像我家一样缺肉吃的也不少。一天,四爷到安龙赶集回来,跟我讲了个轶闻趣事,四爷说:“今天我遇到个半生不熟的城里朋友,她不怀好意贬损我们农村人”。“怎么了?”我猎奇问着四爷。“那个‘朋友’说我们农村人要吃肉,除非牛滚坡”。机敏的四爷也不甘示弱反打一耙:“你们街上人冷天要烤火,除非放火烧房子”。搞得在场人都哈哈大笑,也把他那所谓的“朋友”搞得无地自容。的确,那时经济拮据的农村人也很少花钱买肉吃,偶尔有耕牛滚坡不幸死后,主人都要将这死了的牛运到集市摆摊分割销售,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实在卖不完的又拿回家中,一家人带着损失的心情勉强吃上一顿肉。

到了90年代,农村经济有所起色,但吃肉也不是想吃就吃,仍然要等到逢年过节,或者是有亲戚来访才有肉吃,即便是家里的炕上挂有腊肉,很多时候都是“吊着腊肉吃光饭”。曾记得,有一年家里杀了头年猪,卖了一半来补贴家用,另一半就腌制成腊肉吊在炕上,父亲特意提醒我:“进出要注意锁门哦,‘年年防天干,夜夜防贼’!”有时,半夜耗子弄出点声响,我都会担心有贼惦记,还特意起来看一下炕上的腊肉还在没有。我到了十三四岁时,在兴隆中学走读,从家到学校,单边路程4公里,我们都是早上一顿饭后要到当天的下午17:30左右才回到家吃下午饭。放学路上早以饥肠刮肚,偶尔路边人家炒菜猪肉飘香,一路同行的伙伴都会异口同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我们路过的不是“朱门”,也没有被“冻死”,但还是有想吃肉的奢望。到安龙一中读高中时,从家中自带柴米油盐到租房处“开火”,那时的油水也是星星点灯。

怀揣着吃肉的梦想,奋斗一把,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于是乎在高中阶段,我暗地里夜晚挑灯夜战,白天晨起加鞭,毕业后总算捞到个教育类的专科学校。三年大专院校毕业后直接被分配离家不远的乡镇中学教书,首月的工资最先就是买了一件马甲给父亲,更少不了买几斤肉回家,那一夜的晚饭,是我们一家人从来没有过的舒坦。那一夜,父亲多喝了三五盅,“元春,工作了,还是要记住‘天干容易过,吃食要均匀’!”平日少言寡语的父亲也打开话闸子用“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工作在外,多交益友,不交酒肉朋友”“要会看菜吃饭”等农村金句来教我出门先学礼,这些也成为我多年来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训条。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吃肉也不再是奢望时,父亲却年岁已高,体弱多病,已于2020年元宵之夜撒手人寰,好想再多弄些肉给父亲吃,可是再也不可能了,还是给家人留下些遗憾。只有记住父亲的教诲,就是对他在天有灵的敬重。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三尺讲台育桃李的我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继续前行。

金庸在武侠小说《鹿鼎记》写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肉到肥时方恨多”,现今更多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是“少肉”或者是“无肉”境界,从事医学的爱妻也常提到“应酬在外,少吃酒肉,多吃菜(蔬菜)”。静坐常思自己过时,无意间已品读了北宋大文豪苏轼诗云:

宁可食无肉,无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虽然父亲不能与苏轼相提并论,更不能同日而语,但父亲教育我的“天干容易过,吃食要均匀”等的农村金句的思想精髓与苏轼的“宁可食无肉,无可居无竹”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