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布依武术的前世今生
2022-04-14 09:11:08 2298浏览 作者:岑 侃 杨维波 责任编辑:赵历海
分类
文学新作

   

布依族武术,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一带,历史上以预防匪盗祸患、保卫村寨安全及看家护院为主,解放后转化为以强身健体、民俗表演为主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

据《兴义府志》记载,兴义府(今安龙县)有城郊安仁里一百三十五屯寨,东乡怀德里二十六寨,南乡怀德里四十三寨,西乡永化里三十九寨,北乡永化里四十六寨,这些村寨中有70%都是流传有布依族武术的布依族村寨。

安龙县布依族武术,主要分布于该县招堤街道办排冗村、当朝居委会、海庄村、顶庙村、鱼浪村、联合村,钱相街道办打凼村、龙山镇北乡村等布依族村寨。

布依族武术简洁实用,能守能攻,自成一家。其套路大多源自布依族先民狩猎、农事、战争等实践,器械多是布依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有开口拳、插虎拳等拳术和单头棍、合棍、狼牙棒、板凳、扫帚、钉耙、锄头、扁担、钎担、双拐、镰刀、单双刀等器械击技内容。有套路表演和对练实战等小项,具有浓郁的布依族农耕文化特点。

通常情况下,农闲时节,安龙县布依族青年都会汇聚在村寨院坝,由师父传授布依族武术集体练习。逢年过节或重大节日活动时,表演布依族武术或演出布依族舞狮《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真假孙悟空》等剧目。

 据长期从事布依族武术研究的布依族武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安龙县武术集训队总教练、安龙县武术协会会长杨刚介绍,安龙县布依族尚武习俗已久,从“唐朝起,宋朝兴,宋元明清到如今,”等口述史看,布依族武术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布依族武术作为安龙县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布依武术中的打凼村“布依拳”和排冗村“布依棍”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初年,是布依族人民根据中原武术套路,结合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创编而来,别具特色,我国传统拳八极拳、六合刀等也在安龙广为流传。

据安龙县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帅,将兵30万趋贵州。十五年云南平定后,太祖留沐英镇滇黔,奉诏自盘江至大理60里设一堡,留军屯田,置陵元堡于棂钵寨,棂钵寨即今之安龙城旧址。

安龙布依族的先民随军调北征南迁徙驻扎在此的留守士兵,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段史实,可以从钱相街道办打凼村布依古寨中两块分别刻有“太原氏”“京兆氏”的朝门牌坊得以印证。

因洪武年间贵州尚未建省,为了稳定西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贵州设立都指挥司,司下设立卫所(均为军事机构),留守贵州20万明军,分别驻守在各卫所。全国的明军分为329卫,其中贵州就设有24卫,下属若干千户所。其中普安卫,驻军32511人,下管6个千户所,安隆守御千户所(现安龙县)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屯兵的融入,布依族武术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由广西入驻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作为行都在安龙指挥抗清斗争达4年之久。

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府城南乡洞洒寨20岁布依族姑娘王囊仙、韦朝元,组织布依族青壮年操练习武,举起反抗清朝压迫剥削的义旗,又一次推动了布依族武术的大发展。

清末,据《兴义府志》记载,兴义府(今安龙县)有城郊安仁里一百三十五屯寨,东乡怀德里二十六寨,南乡怀德里四十三寨,西乡永化里三十九寨,北乡永化里四十六寨,寨中青壮年大多习武盛行,有70%都是流传有布依族武术的布依族村寨。

解放后,曾在国民党时期担任过南京国术馆教练的王景伯、担任过总统府侍卫教练的周辛甫等武术名家留居安龙,把中原武术带到了这里,留下了八极拳、形剑等众多武术瑰宝,为当地布依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时代的衍进中,尚武精神孕育安龙县历代名人有:晚清重臣、极力主建立北洋水师的张之洞,抗清起义的布依族女青年英雄王囊仙,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北伐军总翼总指挥袁祖铭,布依族将军韦杵,策动国民党19兵团起义的王伯勋,解放前夕策动国民党60军起义的地下党员杨滨将军等。先贤精神,激励与推动家乡群众习武强身运动世代传承。

30多年来,在安龙县体育场,每天早晚、周末及假期,县城男女老幼,尤其是荷都武馆人员,经常列队整齐,拳声霍霍,阵阵“嘿”“哈”声令人精神振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路过的群众常常成群结队的驻足观赏。

杨刚总教练说,近年来,安龙县实施布依族武术“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镇、进社区、进军警)活动,大力推进了布依族武术的传承发展,引导广大群众加入武术运动中来,以武术展示,传承武术文化,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每天早上,在钱相街道打凼村前静静流淌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欢快的小鱼在嫩绿的水苔中来回穿梭,平整干净的青石板路沿着河岸弯弯曲曲向山寨深处延伸,与掩映在绿树丛中错落有致的布依民居和苍劲挺拔的千年重阳古树,构成一幅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在河岸边的重阳古树下,一个精神抖擞的老人正一招一式地向过往游客演示布依独创武术“单头棍”,他就是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廷立,他是打凼布依族武术第四代传承人,全寨子都亲切地称之为“老祖”。

布依族武术在安龙主要有县城脉系、招堤街道办排冗村脉系和钱相街道办打凼村脉系,王廷立作为如今健在的打凼村脉系第四代传承人老人,虽然年数已高,但他经常武不离身,每天带领孩子炼上半早晨,为打凼布依族武术传承立正下不少功劳。

该村第五代传承人、打凼村村委会主任韦殿文,从小就受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立志做民间武术传承人,他一边忙村里的工作,一边忙里偷闲,经常带领村里的小伙子们了,在晨曦里,在大树下,在小溪边习武,小村里处处留下了他习武的身影。

由于安龙县布依族武术氛围浓郁,1992年11月被授予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2013年6月28日,安龙县武术协会成立,开启了安龙县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篇章。武术协会采取设立分会形式,突出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武术、健身气功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共有钱相街道打凼村、招堤街道排冗村等10个分会,会员1100余人。

2014年成功创办荷都武馆,组建少儿武术表演队。2015年,安龙县武术管理运动中心正式成立,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多彩贵州”安龙民族民间武术展演在安龙县拉开。2018年成立安龙县武术集训队,有力推进了安龙县武术与健身气功进校园工作。

2019年7月19日,安龙县派出武术运动员16名,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河南省体育局主办,为期三天的第十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

在有来自全国97个“武术之乡”共计1619名武术运动员的这场比赛中,安龙县武术健儿共摘获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11枚、集体项目荣获二等奖、展示项目获三等奖、对练项目荣获参赛奖,获优秀教练员1名、优秀运动员2名,在100个全国武术之乡排列第23位,突破安龙县历届成绩。

目前,该县在安龙县职业技术学校、安龙五中、安龙三中、招堤一小、栖凤一小、洒雨小学等中小学校创建省级健身气功示范点6个,县级健身气功示范点6个,武术进校园建设示范点17个,参加习武师生13600余人。

2020年8月9日,安龙县组织开展武术交流展示活动,吸引了200多名武术爱好者参加。展示中,精彩的《集体八段锦》、《集体24式太极拳》、《武脉流长》、《武术-筑梦双龙》等武术节目竞相上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参加活动的黄金牛小朋友说,以前因身体素质差,学习也提不起精神,自从开始练习武术一年以来,自己变得活泼开朗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了,学习也更有劲了,以前见不熟悉的人总是怯生生的,现在胆子也练大了……

“退休后参加练武术十多年,感觉身体好多了,免疫力大大提高了,平常很少生病,精神面貌很好,我要一直坚持练下去。”安龙县城武术爱好者钱万祥说。

如今,安龙县布依族武术已“武”动安龙,“打”进村寨,“打”到学校,“打”遍全国,在国家、省、州等的武术、健身气功各项赛事活动中,先后荣获得金牌222块、银牌329块、铜牌373块,前后陆续培养出1000余武术人才,安龙了已成为全国10余家体育院校的武术研究及实训基地。硕果累累,成绩骄人,“武乡安龙”已经成为安龙县文化旅游的一块响亮的招牌和名片。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