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有一种乡愁叫“赶场”
2022-03-29 16:26:45 2569浏览 作者:罗迦勇 责任编辑:赵历海
分类
文学新作

环山风静普坪开,四野苗人趁市来。俗尚不分男女积,货交无异米盐 该。……”这首乾隆年间南笼知府李其昌《过普坪市》写就的诗真切地反映 了安龙普坪赶场的热闹场景。赶场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 

安龙的赶场,是一种民间风俗,等同于北方说的赶集。“郡境场市皆有定期, 至期百货集。”这大概是对安龙赶场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赶场是农村在一定历史 时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下约定俗成的商品交换形式。由于以前商品经 济不发达,农村采购日用品和出售农产品基本靠赶场。集上物资品种繁多,人流 涌动。由于物品数量有限,加上集市往往从清早开始,所以有了 “赶”的含义。 方圆数十里的山民乡亲集聚于乡村集镇,卖与买之间非常活跃、各种信息散播快 而广、城乡交流得以融汇贯通。赶场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龙人常说“忙哪样,赶场吃酒是一天! ”可见,“赶场文化”对安龙人 的影响非同一般。一直以来,安龙集镇的乡场是最具浓郁地方风味的地方,远 离城市的乡民带着各种各样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完成简单 的物质交换,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今安龙县城的赶场地点主要集中在金龙农 贸市场,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演变,赶场地点的变迁、物资充沛市场,对大多 生活在城里人来说,“场”赶不赶都一样,“赶场”的“味道”开始越来越淡。

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乡民而言,赶场一直流行。由于安龙大多农村村落 幅员面积宽,乡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离乡场镇较远,加之平时农活太忙, 不可能天天上街去。需要买生活日用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 成的赶场时间,集中到场镇街道,或买,或卖,或聚,或饮,或看,或娱 赶场是当地乡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约定俗成的民间活动,赶场的日子里如果不 到场上转转,总感觉少了什么。甚至很多人家到了赶场的日子门户紧锁全家 出动。对于他们来说,不奢望能买到什么东西,主要是凑凑热闹而己。所以 安龙人的赶场,不仅是买卖生活必需品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社交场 所,他们一般很看重赶场:一来现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孩子 居多,但凡逢赶场,他们便约定俗成顺带些自家的小菜、禽类等售卖,再 买回家里缺少的吃穿用度,油盐酱醋等生活物品;二来可以感受城镇的新鲜气息,邀约要好的老伙伴,一路拉拉家常,走走看看、说说笑笑。他们把赶 场当成是一件乐事、大事来完成。多一时间,似乎赶场可以让他们把田间劳 作的疲乏和枯燥感以及对外出儿女的思念暂时遗忘。

每到赶场天,摊贩支起了各色大大小小的摊位,有所需就有所卖。平常冷 清的集镇就热闹起来了,乡民一定会起个大早,三俩结伴、老少男女,从远近 不同的村庄出发,顶着朝霞,冒着晨雾赶来。管它有事无事,有卖无卖;乘车, 步行的;都来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和心情。顿时,一条小街喧闹起来:熙熙 攘攘,热闹非凡。小道消息,国际民生,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人们津津乐道; 吆喝声,喧闹声,此起彼伏;讨价声,还价声,不绝于耳。玩杂耍的,卖狗皮 膏药的,放录像的,摆花书(小人书),卖凉水的……应有尽有。和奏成一曲 杂味混响却又和谐的“下里巴人”交响乐……仿佛民俗文化节日的盛宴。

漫步在安龙的乡场上,体会到的不光有丰富的商品,热闹的场面,还能 感受到这里民风的淳朴、乡民的善良和民风民情的浓郁。

赶场之时,乡民们早把自家农土特产,或背或挑到集镇,沿街顺路一字摆开, 等待顾客主动上前。乡民们不大精于生意,凭的就是一个良心,你要我需,以货 易货,公平就成。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他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他们最 为希望开张顺当,这就意味今天的生意好做。往往忌讳的是开张生意的第一个顾 客,讨价不还或斤斤计较,必然“讨骂”;还忌讳有人收债、赊账。买卖双方都 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买的小百货或家电等,想调换的话,大清早最好别去, 如果早晨一开门你就去换东西,卖家会非常不高兴,你再央求他也得让你过了中 午12点后再去退货、换货。因为这些都预示着他们今天的生意触了霉头、不顺利。

最惹眼的就是乡民销售自已种植、加工的水烟(叶子烟)摊不下十几个。 叶子烟劲棒足,味道冲,烟雾缭绕能让人背气,却经常可以看到烟摊前一些 老烟客“吧嗒吧嗒”把着烟筒不肯离去过足瘾。“三坨石头一口锅,死牛烂马”。 这样的景象,在我儿时经常看到,“狗肉、牛杂汤锅”经常在赶场天可以看到, 价钱相当便宜,一般人注重脸面的很少去吃,只有三俩成群的农村汉子,就 地而坐,旁若无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几口苞谷酒下肚,喝得晕晕乎乎。 经常见到喝醉了的乡民歪倒在路边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看得出,他们很享 受这样一场一次“打牙祭”的感觉。

还清楚记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玩表”“浪哨”的年轻未婚男 女把赶场视为邂逅爱情的机会,各自穿上时髦漂亮的衣服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男女各一旁,或蹲田坎,或找个僻静的角落躲在伞下窃窃 私语;或对几句山歌。那时的我还小,不懂他们在干嘛,悄悄和小伙伴扔块 泥巴过去搅局,一溜烟跑到老远偷笑。

赶场中最热闹的莫过于“赶年场”。腊月二十八,这是一年当中最后一 次赶场,也是最热闹的一次。购买年货,大家都会背着背範岀门,装满年货 回家。小孩子们也盼望着赶年场,因为这一天大人总会给他们买新衣服或玩具。

安龙的赶场俗称赶“转转场”。六天一次,周而复始。赶场的称谓,老辈 人大多叫赶“甲子”场,就是按照六十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生肖的对应来 安排“场期”,逐渐形成了间歇不断“转转场”,如:“府城东门外为鼠场, 其地无房屋,货皆露积,以每月子日属鼠,商民按期至,交易而散,故场以鼠名, 各场俱仿此。府城西门外为马场,以演武场为场,其地宽敞,每逢午日,货物 云屯,数鼠场为盛。”安龙一般以子、午日为场期,十二生肖对应的“子”即鼠、“午” 即马,所以就叫赶鼠场天或赶马场天,(而今安龙的鼠场坝、马场坝还在,就 是古时赶场最好的明证)。之后就是乙丑日“丑”即牛(牛场天),以此类推。 老百姓但凡哪里赶场,一般都直呼生肖场,就像赶兴隆大都喊赶狗厂(音同场) 天,而兴隆的别名就叫狗厂。日期不是固定的。有时会同一天赶几个地方。安 龙赶场的顺序一般是:星期一【安龙(赶子鼠、午马场)】、星期二【兴隆、 新桥、笃山】、星期三【幺塘、龙山、洒雨、万峰湖】、星期四【鲁沟(赶丑 牛、未羊场)、龙广、乔马、坡贡】、星期五【木咱(赶辰龙、亥猪场)、坡脚、 梨树】、星期六【普坪(赶巳蛇场、亥猪场)、德卧、东妹场】、星期日【安 龙(赶子、午场)、龙广(赶卯兔、酉鸡场)】。除龙广镇是每三天赶一场外(龙 广的大场即是安龙的小场),其余乡镇包括县城是每隔6天赶一场。比如安龙 是周一赶场,下次就是周日,再下下次就是周六。以此类推,循环往复。此外, 安龙还赶三天一次的“米场”或叫“小场”(从赶安龙天算起第三天),这是 作为县府所在地有别于其他集镇的地方。此外,还因为纪念、民情等综合因素, 兴起了赶“毛杉树”、赶“梨树”、赶“四轮碑”等习俗。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通讯便捷了;商品琳琅满目;城里有的, 乡下集镇也有。好像每天都可以赶场。赶场成为了一代人难以割舍的“乡愁” 情怀。赶场“赶”的是一种千百年的文化的自然延续,渐行渐远的安龙“赶场” 文化,许多形式在慢慢消失,而核心的文化却是割不断的。

有一种乡愁叫“赶场”。这就是普通乡民带给我们的最质朴的精神感动。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