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安龙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县城, 是什么食物让这里的人食之不厌、津津乐道、世代相传?
十里荷花风姿绰约,十里垂柳婀娜多姿,十里长廊如诗如画。在黔、滇、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安龙。“地崇龙头仙鹤顶,名重南明古皇都”,是历代文人墨客赋予安龙的褒奖。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贵州省唯一建立过皇都的地方,是贵州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年历史、三百年荷花、三十处胜景”的美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享有“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中国50佳最美小城、中国最佳赏荷避暑休闲地、全国武术之乡、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小城、贵州省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的称号;这里的剪粉、沙糕、瓦耳糕、藕粉、饵块粑、丝娃娃、柴火炸鸭子、野生鸡枞菌等特色美食琳琅满目、香飘万里,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剪粉之乡”的殊荣。
安龙神秘而古老,作为黔西南州打造“山地户外”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州“三碗粉”之“凉剪粉”的发源地,安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东汉先锋官的开胃美食
安龙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安龙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明,并较早地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
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境属古夜郎国,西汉改隶于牂牁郡。王莽篡位之后,改为同亭郡。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派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大将岑彭,南征荊襄、巴蜀地区。岑彭被刺身亡后,其子侄与部将继续奉命率部南征。这一年夏天,其先锋部队到达今南盘江北岸,湍急的牂牁江拦住了南征部队的去路。此时,部队兵弁也一时无法适应南盘江畔湿热的气候,战斗力明显下降。但这时又接到了光武帝限期过江旨令,逾期将格杀勿论。面对滔滔南盘江,炎炎夏日的焦燥里,其先锋将官一筹莫展、寝食不安。
一日,先锋官向驻地周围的四乡八寨下达进献开胃美食的命令,要求当地土民必须进献一道美食,让他清爽开胃,否则就要将驻地周围的土民全部杀死。面对无理的将军,为了挽救四乡八寨乡民的生命,一位年轻的后生自告奋勇,将家中仅有稻米打磨成浆,上笼蒸制成薄薄的粉皮,裹以刚刚烤熟的新鲜野猪肉并配以各种佐料,制成筒状进献给这位先锋官。先锋官尝了这一筒状食物,当即觉得清凉爽胃,美味可口,一解多日来的烦闷和焦燥,连声称赞好吃,对进献美食的勇敢后生给予丰厚的奖赏。于是,他命令将军营里的稻米全部打磨成浆,蒸制成薄薄的粉皮,配以佐料分发全军将士食用,全军将士也由此消解了炎炎夏日里的烦闷和焦燥,战斗力明显增强。当天夜里,这位先锋官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伐竹为筏,在一位熟悉水情的土民带领下,顺利渡过南盘江,成功攻取了两岸的全部郡县。后来,朝廷下令这支部队长期驻扎南盘江流域。从此,这一用米浆蒸制而成的食物,便在南盘江北岸流传开来。
岑彭于公元35年被刺身亡。似乎可以这样说,当时作为那位先锋官开胃美食的安龙剪粉,距今,已积淀了近2000年的味道。
时隔两千年后的今天,在安龙民间仍然将岑彭作为英雄进行祭祀。
南明永历帝的解闷佳肴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由广西播迁安龙。永历皇帝朱由榔面对大明疆土的山河破碎,面对孙可望的蛮横挟制,郁闷和焦愁时时缠绕在他的心头。特别是召李定国入卫安龙失败,吴贞毓等十八位朝臣被残酷杀害后,永历皇帝朱由榔更是感觉中兴无望,整日里闷闷不乐,茶饭不思。永历朝廷的御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寻找美食以进贡皇帝。这一日,有两位访觅美食的御厨,在一乡民家中无意吃到了这一清凉的美食。兴奋地连连称赞“好吃”,急忙将这一吃食带进永历皇宫。进到文华殿,他俩还来不及跑进厨房找来菜刀,即以身边的剪刀将这薄薄的粉皮剪切成条状,并配以佐料进献朱由榔品尝。朱由榔品尝后,倍感神清气爽,高呼:“美哉!妙也!”问曰:“此为何物?”两位御厨一时语塞,刚刚一时心急,竟忘记问此为何物。一位御厨看着手中的剪刀,灵机一动曰:“剪粉也。”后来,这一叫“剪粉”的美食就成为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御膳”。在那个风雨飘摇、左右交困的日子里,这一道清凉美食也消解了永历皇帝朱由榔心中的些许郁闷。
秀才粉、举人粉、状元粉
安龙剪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粉皮是用剪刀剪而得名,其粉皮洁白剔透、光滑,闻起来香而不浓,吃起来油而不腻,味道鲜美爽口,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寻常小吃。走进安龙县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同档次、不同规模、不同年代的剪粉店,只见前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店主忙得不亦乐乎。小店里,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聆听安龙剪粉的故事,尽情地享受着浓厚的美食文化。如今,在安龙还流传着许多崇文重教、感人至深,与安龙剪粉有关的励志故事,激励着龙城荷都的子孙后代们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其中最有趣的是秀才粉、举人粉、状元粉的故事。
——相传明弘治年间,安隆所北关有一位叫张瓒的秀才。其在幼年父母双亡,依靠祖母生活,家境极其贫寒,以打柴帮助家计。但张秀才并没有被窘迫的生活所压倒,而是在逆境中勤学苦读,饥了以素剪粉裹腹,邻居闻其夜书声,多称其“贫贱不移志”。后来张瓒在族人戚友资助下,完成学业,于弘治八年(1496年)中举,成为安龙第一位举人。张瓒后来历任上远县知县、松江府知府,任内清廉多惠政,大兴文教,勉励士子勤学,深得县民爱戴。年八十,请求回家乡,与乡中父老相见,依然不忘那窘迫中陪伴自己的那一碗素剪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兴义府城人张鸿藻参加贵州乡试中举,此后清廷废除科举,他成为兴义府城最后一位举人。科举制度废除后,张鸿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成为兴义府城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学生。这年八月,张鸿藻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三十三年(1907年),张鸿藻学成归国。回到故里,他第一件事就是要了一碗香辣的安龙剪粉,吃着家乡的味道,张举人连声说:“好,好,这才是家乡的味道。”吃罢剪粉,张鸿藻按纳不住心中的感慨,叫店家拿来笔墨,奋笔疾书写下一联:“我从日本归来,漂大海,渡长江,经许多无边风月,还是此间极佳;人到招堤揽胜,怀招公,建亭阁,真正是有爱河山,于斯千古留名。”早在日本留学时,张鸿藻便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加入了同盟会。回到家乡后,他积极鼓吹革命,与张百麟、周素园等人,积极创建革命组织贵州自治学社,并成为兴义府革命领导者。辛亥革命后,胜利果实被地方军阀窃取,张鸿藻愤然离开,潜心教学,平淡里度过余生,只剩下那一碗红艳艳的安龙剪粉和那一幅镌刻在招堤牌坊上的对联,印示着张鸿藻惨淡的一生。
——清朝政府统一全国后,逐渐加强了对贵州西南地区的统治,逐步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相继在安龙设立南笼厅、南笼府、兴义府,并设立军事机构安笼镇、安义镇,安龙由此成为贵州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因政绩卓著,由古州同知升任兴义府(今安龙县)知府。张锳担任兴义府知府之后,加强教育文化和农业建设,“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境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张之洞《半山亭记》),兴义府经济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时年4岁的张之洞,也随父来到兴义府学习、生活。少年张之洞十分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家厨看见年仅12岁的张之洞在书桌前冥思苦想,闷闷不乐,先前送过来的饭菜早已凉透。原来,张锳主持修建的明十八先生祠即将竣工,张锳要张之洞代他撰写一篇《十八先生祠堂记》。面对父亲交代的任务,张之洞正在全力构思这篇文章,如何评价明十八先生,如何启承转合,等等。看着小少爷冥思苦想的样子,这位家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悄悄地退出书房来到府衙隔壁的宋绅家中,此时宋绅家中正在制作凉剪粉。于是,这位家厨急忙做了一份凉剪粉送到张之洞书桌前。张之洞眼前一亮,迅速吃完这一碗清凉爽口的凉剪粉,顿觉才思泉涌,一气哈成,洋洋洒洒,写尽了明十八先生的贞操励节、苦志深心,也写尽了明十八先生的无奈。这一年,张之洞在父亲的帮助下,在贵阳孔天成刻字铺印制出版他的第一部专著《天香阁十二龄课草》,收录其写作的各类诗文60余篇,由此奠定了张之洞贵州第一神童的地位,为其后来成长为晚清名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称“解元”。次年,解元郎衣锦还乡,回到兴义府,迎娶都匀府知府石熙之女,完成人生的重大转折。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参加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即“探花”,自此步入仕途。后来,张之洞以贵州大山精神的坚韧与挺拔,办实业、兴洋务,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为晚清中兴名臣,这一切都与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学习是分不开的,与安龙这片神奇土地密不可分。
现如今,小小的一碗安龙剪粉,从寻常百姓的餐桌上走出,已经登上了旅游产品的大雅之堂,将安龙家乡的味道奉献给了更多南来北往的食客,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