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百年老校风云话变迁
2022-02-28 17:09:34 4684浏览 作者:赵历海 责任编辑:赵历海
分类
文学新作

在安龙,提到百年老校,人们肯定首推安龙一中,招堤一小,可百年前,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安龙城南“钦定”授牌,扩建一所国立小学的事却鲜为人知。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所不起眼的小学曾走出当时的保长,联保主任、仓储主任,银行职员、警务局局长,军士。军官多人,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参加并策划解放安龙起义的原国民党陆军保安十七团军官王家齐。

下面让我们跟随相关史料和完小仅存的学员——百岁老人韦方全的讲述,去揭开发生在当年那一幕幕存封的风云往事吧。

胡文学,幺塘场坝人士,完小学员,原国民党陆军军士,安龙解放前夕曾动身随国民党部队前往台湾,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家人争取,中途从木咱折返;陈恩科,幺塘板江人士,完小学员,原国民党陆军军士,安龙解放前夕随国民党部队前往台湾,改革开放后多次回板江老家探亲;黄金槐,幺塘洞洒人士,完小学员。叶昌荣,幺塘场坝人士,完小学员,解放前两人先后任过幺塘的保长,联保主任,永和乡{今万峰湖镇}仓库主任,黄金槐后来发达了,带着一个班的保安队,坐着滑竿,穿金戴银赶场天从幺塘场坝招摇过市。张显明,幺塘场坝人士,完小学员,解放前曾在兴仁县银行供职。黄道清,安龙县县城人士,完小学员,解放前先后任幺塘乡乡长,安龙县保警局局长,老丈人曾是安龙县县参议长。此外,当时板江的周时真、周时义、周时兵,大寨的王配学、王配全、八角的韦国雄等等在当地耳熟能详的人物均为完小学员。

经过党的改造和争取,以韦安义,王家齐为代表一大批完小学员积极投身革命,为我县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韦安义,舍寨人士,完小学员,解放后任过幺塘乡舍寨村的村支书。王家齐:幺塘洞洒人士,1922年生,自小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在完小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曾作诗一首:“大水井有个塘子绿阴阴,挤眉眨眼李明清,捞脚抹杆张锡庆;刘顺祥。开烟馆,不见现钱不点灯,胡照成,胡子半边白来半边青”。解放前系原国民党陆军保安十七团军官,1949年12月在解放安龙的战斗中,积极参与并策划该团的起义。加速了安龙的解放。1951年2月征粮中遭遇土匪袭击,在板江英勇牺牲,年仅29岁。1955年4月被追认为烈士,其尸骨迁至安龙县烈士陵园安葬 。

行文至此,各位看官或许会问: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何会“小题大做”,“钦定”授牌,扩建一所国立小学呢?这和幺塘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直接的关系。

幺塘,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城南,地处滇黔通往广西的必经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光绪二十一年秋,兴义府(今安龙县)知府石廷栋在其境内最南端的梅子口峭壁上所提石刻“独立三边”就是最有力的物证。离梅子口不远的石门关更是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关口处若斧似戟,直刺苍穹,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永历、顺治、李成爵、卓布泰、吴三桂、王蘘仙、袁祖铭……从古至今多少帝王将相、地方军阀纷纷折戟沉沙于此,当年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慷慨悲歌、爱恨情仇,每每提及时时令人惊心动魄,浮想联翩。1797年(嘉庆二年),南笼府城南南乡洞洒布依寨王蘘仙因不堪清政府和地方土司双重残酷剥削,与同乡当丈的韦朝元率众发动了以布依族为主体,苗族、汉族广大贫苦群众广泛参与的反清起义——南笼布依族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改南笼府为兴义府。同时,将安笼镇改安义镇,在兴义府城南路设洞洒和石门关二塘,因洞洒塘为兴义府城通往广西的第一个塘,故名幺塘。《兴义府志》右营兵制有云:“府城南路二塘,兵十。洞洒塘五,距城十五里。石门坎五,距城二十里。距册亨三道沟讯二十里。”素有“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的美誉。

民国7年(1918年),安龙县县知事胡尧年在幺塘场坝现赵家老屋处增设南区第三国民学校。1933年更名为幺塘初级小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退守西南,尤为重视西南大后方的经营,鉴于幺塘“三边通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幺塘初级小学改设为“教育部贵州安龙试验中心学校”。当地俗称“国立完小”,校址未变。每年由教育部拨给教育经费国币7520元,教育部亲自授予“安龙县幺塘国立完小”匾额一块。学制为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20人。谢督生为完小第一任校长,县城大西门人。办学宗旨:为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培养急需人才,以图长久之计。可在历史和人民的滚滚洪流中,幺塘国立完小连同里面过往的风雨人生也跟随着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安龙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百废待兴,幺塘国立完小校名及校址仍在原地。直到1955年才迁至场坝粮站处,县文教局签请批准更名为幺塘小学,1970年将学校迁到板江营盘脚石板寨,更名为幺塘中心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和扩大,就学人员迅速增加。1989年,幺塘学校迎来了其办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校长——胡学林,幺塘场坝人。因其治校有方,加之当地历史以来就形成的尊师重教传统,在其任职的六年间,每年毕业的初三学生,被省内外中专,中师及高中录取的人数和比例节节攀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除了服务幺塘片区外,木咱片区,兴隆片区,甚至县城里的部分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在当时的安龙教育界名噪一时。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这里出去深造的学子毕业后,纷纷进入乡、县、州各级职能部门,不少人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在当时那个急需人才的年代,为当地的人才储备做了较大贡献。在老场坝组,人们闲聊时细数了一下,30多户人家,平均每户有1.3人为国家公职人员,更不用说整个片区的十村八寨啦。他们中不少就是当年国立小学学员的子孙后代。

2015年3月,幺塘中心学校初中部教师学生并入县教育园区第六中学。只保留小学部,增设幼儿园,更名为“安龙县栖凤街道第三小学”,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