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品
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新作 > 文章内容
安龙古驿道交通的发展与变迁
2022-02-24 15:55:16 2815浏览 作者:韦红宁 责任编辑:赵历海
分类
文学新作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自古就是云南连接两广地区的交通要道。春秋战国时期,今安龙县境属古夜郎国,西汉时隶于牂牁郡,宋代中期于今县城东北置安隆洞。明代初期,朝廷在今县城老城设安隆守御千户所,留兵屯守,修建城垣,并移民垦荒屯田,融合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官府开始规划修整驿道。明末清初后,安龙成为贵州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廷在这里先后设置了南笼厅、南笼府和兴义府,人口快速增长,经济文化繁荣,安龙形成了往北经巴铃至关索桥到贵阳、或经新城(兴仁)至安南(晴隆),东北至贞丰,东南至册亨,往南经坡脚到广西,往西到兴义至云南、到盘州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现今还留存的古驿道和古桥主要建于这一时期。

古驿道是古代人民逐渐走向文明和繁荣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实现军政管理的需要,以古驿道为代表的交通网络推动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安龙的古驿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安龙及盘江流域长期处于荒芜、偏远的西南边陲,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瘴疠遍地,道路险阻,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来到这里也不得不感慨:“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历代中原王朝在这里实行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地瘠民贫,长期处于半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相当缓慢。最早记载安龙的道路交通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史记》《华阳国志》《后汉书》等,这些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楚襄王派遣庄蹻西征,克夜郎,伐滇国,“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后来“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牂牁江就是今天的红水河上游的南北盘江已是定论,《史记》载:“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以此推论,《史记》中记载的滇国(昆明)经牂牁江而达番禺的牂牁古道必然经过今天的安龙县境.

这条牂牁古道时断时续,到了南宋时期,因北方黄河流域被金兵和蒙古军队先后占领,偏安南方的南宋王朝想要抵抗金兵和蒙古骑兵,收复中原,就必须得有足够多的战马,北方的土地全丢了,淮南湖北一带产的劣马又不中用,那么哪里还有战马可寻呢?只有西边的大理国,因大理国不仅产马,还可以经缅甸、印度和中亚相通,把中亚的良马引进来。南宋王朝买马的任务,交给了邕州(南宁)、宜州、靖江(桂林)一带的官员,但南宋官员想要到大理国把马直接买回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理国跟南宋之间隔着一个若即若离的自杞国,且这条买马的通道经过之处全是崇山峻岭、烟瘴横行、野兽出没的地方,不仅南宋官员不愿意通过,自杞国更不会放弃这一送上门的生意。随着北方的战事不断,战马的需求量很大,于是自杞国几乎全国上下都参加到了贩马的生意中,这个偏僻小国很快就富起来了,自杞国因贩马而辉煌鼎盛过很长一段时期。

安龙自然而然地处在这条贩马的通道上,由于缺少文字和考古资料,我们无法确定这条通道的具体走向,但据相关资料记载,参与贩马的不光是自杞国,还有周边几个乌蛮小国如罗殿国、罗氏鬼国等(当时宋朝称他们为邕外诸藩或西南夷)都在贩马,而安龙兴义处于当时大理国核心区到广西宜州马市最近的路线上,这条贩马通道也是古代历史上滇粤(桂)通道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重要表现,它的具体走向应该是由昆明东行,经罗平进入贵州兴义、安龙后,或由盘江水道入广西,或由陆路到田东后再经水道至南宁。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朝小梁王势力,打通了由湖南贯穿整个贵州到云南的交通大动脉,并派兵屯守各个交通要道,在沿线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卫所,安龙属普安卫,该卫治于今盘州市城关镇。普安卫领五个千户所,安隆千户所为其中之一。到这时,因新的驿道干线的形成,原有的滇粤(桂)通道几乎已经荒废,今安龙县境成为明朝官府屯垦区与彝族土司及广西岑氏土司领地犬牙交错之地,安龙兴义等地再一次被边缘化。直至明末清初,南明永历朝廷播迁安龙,辗转迁徙的永历帝带着一干臣子和官兵在安龙建都,偏安四年之久。这四年虽然没有改变明亡清兴的历史走向,但它让安龙第一次进入当时中国各路豪强的视野,让安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堡一跃成为南北盘江流域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的地位被确立起来,形成了东南通往广西抗清前线,北到贵阳孙可望行宫,西北至普安州,西南经隆林至广南的交通驿道。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至清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安龙西上云南并不是走今天的安龙-兴义-罗平这条路线,而是由安龙出发,西北走向,经普坪、新城(兴仁)、青山、地瓜到普安(盘县城关镇)汇入湘黔滇大通道,再经曲靖到昆明,当年李定国护驾永历帝从安龙到昆明走的就是这一条路线。这或许跟当时西边的马岭河、黄泥河上无桥,道路险阻,加之安龙、兴义等地的偏远和边缘化有关。清初以后,虽然清廷降改安龙府为安笼所,但是在安龙设置了军事机构安笼镇及其总兵署,直隶贵州提督署,是清代贵州的三大军事重镇之一,驻兵近千人。朝廷开始注重驿道交通,修复了一些桥梁,疏通了安龙经卡子河到巴铃,再过花江到省城贵阳的驿道。随着南笼厅、南笼府及兴义府的设立,安龙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地位更加明显,人员、物质往来频繁,驿道交通四通八达,北至贵阳、西经兴义到云南,南到广西,东至册亨望谟均有驿道到达。特别是道光时期,兴义府知府张锳自捐白银2000两,修整府城经坡脚至广西的驿道,让这条道路再次成为云南联系广西、广东的重要通道。

到清末,县境驿道共有8条,以府城为中心通往境内外。西面有至兴义县的驿道195华里,具体路线为:大西门(或小西门)-梓潼阁-大坪-娃娃井-木咱-马鞭田-龙广(顾屯)-三家寨-郑屯-顶效-黄草坝;北面到新城(兴仁)的驿道长100华里,具体路线为:北门-卷洞门-官桥-接官厅-偏石板-蛤蟆井-撒赖桥-塘房-挖银口-石冲桥-普坪-冉井-王公桥-鲁沟塘-屯脚-新城。这条路在屯脚右分岔至巴铃,再经牛场过北盘江到花江是到省城的驿路;东北面至永丰(贞丰)州城,长约100华里,在钱相四棱碑分路,经坝弄、大梨树、花障、北乡、窑上过龙头大山至挽澜到贞丰;东面到册亨(今册阳)长90华里,从东门出发,穿过夹马石到和尚庄,经木城、狗场(今兴隆)、石盘、威旁、到达册阳;南面就是到广西的古驿道,南门-幺塘-小水井-梅子口-石门坎-三道沟,在坡脚渡过南盘江进入广西,长约70华里;西南面由木咱分出两条路,一是到洛凹再渡南盘江到隆林者保;另一条是从木咱到灰老(属德卧镇);还有一条是从马鞭田分出经永和到巴结。

清代后期安龙的古驿道交通重要的就是成十字型的南北四条道路,北至省城贵阳,西上云南,南下广西,东至册亨望谟(入广西)。为保障交通畅行和维护统治,朝廷在各要道山口设置了驿站和驿铺,并驻守塘汛兵勇。黔西南除普安、晴隆因地处滇黔大道,设有驿站外,其余地区只有驿铺。安龙县境主要的驿铺北面有城铺、坝弄铺、鲁沟铺(即普坪铺)、大梨树铺、花障铺等,西面有柳树井铺、木咱铺、龙广铺(顾屯铺)、三家寨铺等,南面有幺塘铺等。道光时期,每个驿站设马四十余匹,马夫二十余人,并驻有铺兵数十人,安龙的驿铺只有铺兵或铺夫,每铺设铺夫三人。

古驿道上,比驿铺更为重要的是设置了军事机构塘汛兵制。嘉庆二年镇压王囊仙起义后,清朝廷改安笼镇为安义镇,安义镇设总兵署,下设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职,编制兵员三千五百七十九名。总兵署在府城,各县设守备营,营下在驿道关隘险要处设汛,在基层设塘。清道光时期,安龙县境(府亲辖区)设有一营四汛,即中营、马鞭田汛、狗场汛、卡子汛、额老汛。营在府城,城兵五百二十八人,汛兵二百八十八人,其中马鞭汛八十人,狗场汛五十人,卡子汛七十人,额老汛八十人,另有外委哈马汛八人,每汛设千总、把总等职若干。马鞭田汛下辖六塘:木咱塘、柳树塘、洗革塘、马鞭田塘、龙广塘、郑屯塘;狗场汛辖东路二塘:狗场塘和罗坝塘;卡子汛因地处进省城大道,地形险要,即在卡子河王公桥处驻汛兵六七十人,设有千总、把总等职,另在鲁沟塘有塘兵数人。此外府城南面还设有三道沟汛,隶属册亨营,因地处粤黔要隘,设把总一、汛兵五十三,在幺塘驻有塘兵数人。

进入民国后,贵州军政府废除兴义府,撤销安义镇,安龙改设南笼县。随着兴义系军阀在贵州的崛起,黔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兴义,安龙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渐没落,古驿道年久失修,人员物资往来渐渐减少,部分道路开始荒废。特别是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新修公路后,驿道交通转移到公路上,原有的古驿道逐渐废弃,驿道上的服务设施如驿铺、客栈、马店等纷纷撤销转业。解放以后,公路交通完全取代了古驿道,古驿道被彻底废弃,消失在了滚滚的历史潮流之中。上世纪90年代,安龙还留存有数十公里的古驿道遗迹,到近十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通村串户路的修建,很多古驿道被沙子水泥路覆盖,路基被村民建房占用或开垦种地,其余则淹没在荒山野岭之中……。到现在,已经很难看到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踪迹,再也无法重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景象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备案号20010302001205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